永盈彩票

不好與不用之辯——對話李冶

發布日期:

2008-05-05 16:24

新聞來源:

華中數控

字體顯示:

【大】 【中】 【小】

????????????????????????????????????? 不好與不用之辨——對話李冶
            記者:楊雪?? 日期:2007-12-24

  去年5月,當國家發改委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正式成立的時候,司長李冶沒有想到日后的工作會這么費勁。

  對于一個僅僅成立一年多的部門來說,李冶他們做的事可不算少,而且每一件事在裝備制造業內的分量都很重。他們配合、協調、督促有關部門,貫徹落實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一些具體政策措施,包括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制定重點領域裝備技術政策等。他們還研究制定了石化、冶金、核電等重點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實施方案,并為國產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做了大量的協調推進工作。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一直在為裝備制造業奔走、呼吁”。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國重大裝備的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國產化的觀念漸入人心。

  但麻煩事也不少。讓李冶苦惱的,一是政策出了很多,但落實起來很難。有的政策甚至因為種種原因而擱淺。二是一些用戶企業不買國產裝備的賬,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三是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任務還很重.

  “機制是最大的問題”?? 關鍵詞:主對象主力軍主戰場

  現在全社會對裝備制造業支持力度不夠,主要是許多人對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對重大裝備自主化的意義,對關鍵設備最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這樣一個現實認識不足。這直接導致了許多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得不到落實,甚至無法出臺。 ——? 李 冶

  “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是扶弱扶貧,是解困。”李冶說,“雖然我國裝備工業還有很多問題,但在世界上并不是很差。現在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裝備制造體系,世界上同樣的國家沒幾個,想發財也得支持裝備制造業。”

  背景資料:據統計,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超過8萬家,工業增加值2.3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5.5%,占GDP的11%。整個裝備制造業的資產總額是7.3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5.6%。2006年實現主營業務9.1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32.4%,實現利潤4536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4.2%。這些數據足可以表明裝備制造業仍然是我們國家最典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另外,我國裝備工業每億元固定資產吸納就業774人,高于全國工業平均292人,屬于高吸納就業的產業。在能耗方面,裝備工業每萬元工業產值耗能0.12噸標準煤,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屬于低耗能低耗材的產業,而先進的裝備又是其他產業節能降耗的一個重要的物質保障。同時,裝備制造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但是作為支柱產業的裝備制造業在市場機制中,卻處于不對等的地位。裝備制造業現在已經是高度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一個產業,2006年機械行業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是33.1%、39.1%和27.8%。而整個產業面對的用戶卻大都是高度壟斷的國有企業。

  正是這些大型國有企業一直以來形成了使用國外產品的習慣,在他們的觀念里,總覺得國產化是裝備制造企業自己的事,與用戶企業無關。李冶一連用三個“主”字來形容裝備制造業進口的現狀:重大裝備是進口的主對象,大型國有企業是進口的主力軍,國家重點工程是進口的主戰場。

  據了解,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三分之二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擠占。

  李冶說,振興裝備制造業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機制的保障,需要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與配合。

  “給國產設備一個市場”??? 關鍵詞:點裝尋租

  “許多人說,都全球化了,加入WTO了,還談什么國產化!這恰恰是沒有研究透WTO的條款,是一種變相的閉關自守和不開放!”—— 李 冶

  對于國內裝備制造業來說,“用戶不用”一直是令包括李冶在內許多老裝備人痛心的地方。李冶說,現在裝備制造業面臨的三個問題:不好、不用、不管,“這里面最核心的問題是不用。我們有的產品確實不如國外,但是有些好的產品用戶也不用。越不用越不好,越不好越不用。”用戶不用的一個表現是國產化表象下的變相進口,也稱隱性進口。在重大裝備辦的努力下,一些重點項目的國產化率比重越來越大。但是,李冶透露:“許多所謂的‘國產化’實際上是攙了假的!”

  例如某軌道交通設備的國產化項目:“在60列車的訂單中,國內生產57列,外國公司生產3列,看起來好像大多數都是國產的,但是總共13億歐元國外拿走了6.5億歐元,這說明我們生產的那57列所謂的國產化裝備,實際上里面很多關鍵的部件都是進口的。”

  “點裝”的做法也是隱性進口的一種表現。用戶雖然在招標時指定國內廠家生產,但是卻要求廠商必須使用國外品牌或廠家的某種零部件或設備。生產出來的東西號稱國產化,但實際上是通過指定廠商來代替它進口。如某用戶在北京開關廠買進一臺1萬伏的高壓開關柜,買的雖然是國產產品,但要求該產品的核心主斷路器必須進口。這種要求通常是口頭協議,不寫在標書上,但給制造企業默許的游戲規則很明確,制造企業要想中標,就不得不按照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做,否則就會失掉機會。

  類似這種在招標過程中對國產設備歧視的現象并不少見。用戶多以國產廠家在質量、技術、服務等方面滿足不了要求為理由拒絕國產裝備。但事實上,對于一些已經自主化或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有的用戶也會以各種理由拒絕,甚至在招標中就明確提出只用進口設備。比如在電工電器行業內部流傳的“北京規則”:在設備投資時,以提高電網的安全可靠性為由,明顯向進口產品或合資產品傾斜。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在電工領域,我國各種輸變配電設備每年進口額高達100多億美元。這一項規則,幾乎把對國內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的大門關死,雖然國內企業多數產品在性能、質量和技術性等方面已經能完全滿足我國電力市場的需要。

  還有一些用戶在采購設備時,盲目追求使用國外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既不考慮性價比,也不考慮國內制造業的同步發展。一項技術還沒有推廣,又去追求其他技術或裝備,造成同類裝備的萬國牌和不斷重復引進。比如軍工行業,這幾年大規模改造,所采用的高檔機床、數控機床大量依靠進口,甚至是今年漢諾威博覽會上剛出樣本,我們企業在技術改造中就拿著樣本做設計,國內當然沒有,只能買國外的。李冶說,這種大量購買國外核心設備的做法很不利于國防安全和產業安全。

  在這些行為背后,擔心國產裝備因質量造成風險只是一個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與個人利益不無關系。相關人士透露,設備采購外部化已成為企業尋租的重要手段。李冶表示,一些重大裝備的進口中存在的商業賄賂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他提及了去年以來轟動一時的西門子賄賂案:“連這么著名的跨國公司都公開承認,在華業務的90%都靠‘關系’,這里面有多少是重大裝備的用戶?”

  談及用戶不用的原因,李冶直陳:“現在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花國家的錢不心疼!為什么民營企業在使用國產裝備時那么痛快,根本不用我們推薦?因為他們是花自己的錢,當然會考慮成本和產出。”

  另外,李冶認為,一部分國人的盲目崇洋,以及相關法規和政策的缺失造成支持國內裝備制造業的觀念不強、力度不夠也是不用國產裝備的原因。 李冶說,一些國家在保護本國產業上都有相應的法規,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利用WTO條款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越市場化的國家管得越嚴。而我國對于采購國產裝備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硬性的政策和法規。除此之外,國家相關條例里,對國產裝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國產化率達到一定程度才算國產裝備,還是只要在國內組裝的都叫國產裝備?

  他特別提到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國家,都有法律來支持和保護本國的市場。美國有《購買美國貨法》,韓國有《首套截止法》,規定同類大型成套設備只準進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須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來解決。

  李冶覺得,我國目前不管是在對裝備制造業的支持還是在市場保護方面都做得不夠。“裝備制造業是個創造價值的產業,能夠通過市場競爭、獲取份額后求得自己發展和再發展的空間。如果所有的行業都用進口裝備,那么國產裝備就沒有市場。三流的也是自己的,要給國產貨一個市場。”

  “自主研發是關鍵”?? 關鍵詞:原始創新創新載體

  “原始創新是個基礎,集成創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