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盈彩票

市場火爆與能力差距之虞——對話高梁

發布日期:

2008-05-06 09:05

新聞來源:

華中數控

字體顯示:

【大】 【中】 【小】

?市場火爆與能力差距之虞——對話高梁
記者:吳文坤???? 日期:2008-1-14

  我國國產裝備自給率已由2004年的77.76%,提高至2007年10月的82.07%;2007年數控金切機床的全年產量有望接近12萬臺;能源工業方面的重大裝備發展明顯,60萬千瓦機組比重超過30萬千瓦機組,100萬千瓦機組也已開始批量生產…… 

  “50多年來,我國裝備工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體系。”作為長期關注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專家,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對國產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以及近一時期的繁榮狀況有著強烈的感受。

  同樣,對于我國裝備工業存在的缺陷,高梁有著深刻的理解:“當前的發展狀況還遠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存在諸多隱患。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裝備工業,在與占有絕對技術和經濟優勢的跨國公司的競爭中,仍處于被動防御地位,系統性差距十分明顯。”他認為,在當前國產裝備制造業市場向好的時期,大家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與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努力去彌補行業發展的不足,增強自身競爭力。只有這樣,國產裝備“欣欣向榮”的局面才能夠持續,而非“曇花一現”。

  對外依賴性依然未減  關鍵詞:高端機會產業空心化

  “近幾年國內裝備企業經營轉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裝備市場的繁榮,但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因為我國裝備工業企業總體競爭力仍然不高。”?——高 梁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繁榮,對裝備的需求量很大,這才有了國內裝備企業獲取利潤的機會。然而,在高梁看來,國產裝備企業在把握這個機會的同時,更應認識到,高端機會仍然屬于那些跨國巨頭。

  高梁說,我國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40%以上的投資率,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裝備市場。但長期以來,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裝備需求市場卻被進口產品占領。高端裝備市場,國產裝備企業很難企及。

  有數據顯示,我國光纖裝備的100%,集成電路裝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依賴進口。

  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關鍵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上,這種對外依賴性則體現得更為突出。以核電為例,核電機組中的泵、閥等關鍵零部件,占設備投資的近四分之一。但由于國內目前尚不能完全自主制造,國外公司在此領域獲取了大量的壟斷利潤。嶺澳二期核電站僅采購進口閥門就達7000萬美元,而在國內的采購量不足4%。

  盡管我國的發電設備產量由過去每年1000多萬千瓦躍升為現在的1億多千瓦,電力裝備與國際水平比較接近,但如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核電設備、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風力發電設備、超高壓和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等,都依賴進口。

  此外,諸如大型抽水蓄能機組、重型燃氣輪機等,國內企業都不掌握核心技術,高檔數控機床的配套關鍵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也需依靠國外技術,另有部分產品開發尚屬空白,如深水海洋石油工程裝備產品、大型民用飛機等。

  “正是由于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導致我國的裝備市場對外依賴性高的狀況沒有改變。”高梁表示,裝備制造業作為我國的高成長性產業,由于自身的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大部分利潤實際上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商賺走。相比之下,留給自己的利潤微薄,產業呈空心化狀態。

  盡管近幾年一直呼吁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但高梁認為,國產裝備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的狀況并沒有明顯改觀。我國裝備制造業引進技術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之比為1∶0.36,而工業發達國家通常是1∶3。我國裝備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24%。“有錢賺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擴張,卻忽視了研發,這會喪失掉打造自身持續競爭力的有利時機。”高梁說。

  高梁曾調研佛山某家企業。該企業生產溫控計,東西小,結構相對簡單,但對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1000多人的工廠,組織四五百人去做研發,不僅解決了產品質量問題,連加工設備也一同完善了。”高梁認為,這家企業的經驗值得其他裝備制造企業借鑒。

  隨著發達國家裝備工業技術進步,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穩定,有人認為,可以在開放過程中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高梁對此也表示認同,但他提醒企業注意: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不可能輕易向技術后進國家轉讓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真正的高技術和核心技術,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

  眾多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背景資料:高性能高精度數控機床是制造業的“母機”,西方國家對我國在先進機床及其重要配套部件、組件進口方面,實質上的禁運、限制和歧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重型燃氣輪機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裝備,無論中方出多高的價錢,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愿意出售此裝備,最后還是靠我國企業自己攻關取得成果,外方無法封鎖技術后,才開始合作。

  世紀80年代,北京某機床廠和德國一家公司合作,根據對方提供的機床圖紙總結出10大課題,組織攻關并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此后,外方再也不提供機床圖紙,而且明確要求主要部件必須從德國進口,然后才能談合作。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上海投資15億美元建造一芯片廠,向美國公司訂購高科技生產設備,但美國政府凍結了上屆政府已經同意發放的出口許可證,一拖就是好幾年。在這段時期,由于缺乏先進設備運行維護經驗,這家企業要以每小時數十美元的代價,聘請外國專家。

  “合資也并不代表就能得到先進技術,外資不會輕易轉讓核心技術,來華投資是要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巨大市場。”高梁表示,我國高技術產品國內生產的60%、出口的90%由三資企業完成,也不過是被動地獲得有限的“技術溢出”。

  本報2007年報道的“國產裝備何以不用”專題中,類似事例比比皆是。《招標受歧視國產城軌裝備“有價無市”》一文所報道的那家企業所遭遇的困境就頗為典型。該公司的國產GIS設備中標地鐵項目后,跨國公司西門子、ABB先后向其提出合資意向,然而這些巨頭提出的外方控股、中方不設研發機構、只能進口其核心部件、以OEM方式貼牌生產其產品等一系列苛刻條件,讓該企業無法接受。

  據了解,跨國公司普遍采取與中國企業合資的方式或直接收購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暗藏著長期壟斷中國市場的玄機。有數據顯示,從高、低壓電器元件到成套設備的國內主導企業,有75%已經被西門子等巨頭控股或收購,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企業研發能力日益薄弱。

  市場信任度亟待提高  關鍵詞:工程服務能力協作程度

  “國產裝備企業在品牌打造上下的功夫還不夠,市場信任度還比較低。中國的裝備市場,市場化不是問題,協同是個大問題。”———高梁

  高梁認為,市場信任度也是需要企業狠下工夫的地方。由于中外技術和產品品質總體上存在較大差距,使得我國企業中一些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形成的成果和產品,盡管在性能和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但也難以得到市場承認。這就大大增加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難度,成為自主創新的又一個重大障礙。

  國產裝備市場信任度不夠,這就導致某些裝備重復引進現象十分突出。重大冶金裝備國產化進程緩慢就是例子。

  背景資料:2000~2006年,我國引進冶金設備達71.06億美元,相當于國內冶金裝備總產值的28.5%。僅2006年引進冶金設備就達16.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重復引進。具體有連軋成套設備、連鑄連軋成套設備、大口徑無縫管設備、100噸以上超高功率電爐等設備。業內專家分析,用戶因怕承擔風險不愿意用國產裝備、重點工程依托不上,是造成重復引進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梁認為,只重視設備進口而忽視技術引進,或重視技術引進而忽視消化吸收,導致了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此外,高梁認為,在重大成套裝備領域,國內部分企業有很強的單機制造能力,但由于過去和裝備使用方的人為分割,缺乏對用戶工藝流程的深刻研究,不能掌握系統成套技術,缺乏承接成套裝備總包的能力,使得重點工程的成套設備市場往往被外商壟斷。“過去的工業以成品制造為主要目的,較為注重批量,而對重大裝備的特殊需求,則有所忽略。不同工程其需求實際并不一樣。”比如,在三峽工程中,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國外技術掌握了大功率水輪發電機組技術,并獲得右岸發電廠多臺訂貨。但發電變電整體